2021-03-31 16:52 中国农网 作者:李晓云
2020年,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,实现全面小康。2021年,“十四五”开局,“三农”工作的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
我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实施科技扶贫工作以来,各级各类农业高校由于突出的组织保证和专业人才保障的特点,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人才培育作用。乡村振兴事业任重道远。中央明确要求,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提升农业质量、效益、竞争力,推动三产融合,丰富乡村经济业态,拓展农民增收空间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。过渡期内,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、摘帽不摘政策、摘帽不摘帮扶、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。在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际,农业高校应当继续发挥、并深入挖掘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作用,逐步形成长效、互动、良性循环的乡村—高校协同发展体系。
鼓励农业高校或相关专业院系主动作为,有担当。例如新葡的京集团8814“乡村振兴荆楚行”,由各学院牵头,主动对接大学所在地湖北省各地市,专家学者、学生到农村去,到田间地头去,发现乡村与农业经济发展当下的实际需求,主动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。农业高校深入农村,也有利于实现高校的研究成果落地,实现科技的生产力转化,发展农村经济;有利于高校及时发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,及时调整培养方案,实现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培育社会与时代发展需要的,有能力、有担当的学生和青年人才。
充分发挥农业高校不同学科的作用。当前正处于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起步期,各行业需求旺盛。人文社会科学类以乡村治理、文化挖掘、乡村规划、法律咨询等专长为美丽乡村做顶层设计、产业规划、农产品营销策略、乡土文化挖掘、法律服务等工作。自然科学学科则以技术支撑为主,结合乡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,切实为农业产业兴旺提供生产各环节的关键技术保障。
探索乡村—高校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。充分利用农业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成熟的培养体系,依据乡村发展实际需要,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带头型人才、农业经营管理人才、农业企业家、农业信息收集与利用等方向的各类短期、长期人才培养或培训。可以与村、镇、县对接,在农村授课,也可以根据需要在高校开办各类讲习班。总之,发挥教学与培训优势,为乡村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。
设立党组互联与协同工作办公室,提供乡村-高校协同发展的组织保障。继续保持基层党组织共建等形式和活动,发挥院校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“主心骨”和先锋作用,在原有扶贫挂职干部和工作队班子基础上,通过定期工作调度会等形式互通对接需求,及时掌握乡村发展的短板和技术需求,继续保留向扶贫地区派出挂职干部和在高校设立对接专员,对照需求一一落实帮扶技术人员,协助技术外派与人员对接工作。
人尽其才,发挥农业高校中有志于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的作用。挖掘高校中产业开发型人才,建立有效的激励与考核机制,让这部分人将个人利益与乡村振兴事业结合起来,成为衔接乡村与院校的生力军。发挥高校中“年富力强”退休同志的夕阳红力量。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一批“年富力强”的退休同志,他们还满怀为农业农村服务的热忱,应该尽可能提供便利,让他们有交通条件、生活条件、帮手条件继续为农业农村事业贡献力量。这部分同志由于退休后,生活时间比较灵活,身体健康,有充足的时间扎根农村,与农民、村镇干部打交道,并且他们往往身怀一辈子练就的绝技,火眼金睛,能迅速找到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和根源,提出解决办法。
丰富各种助农举措,众人拾柴,营造乡村振兴的热烈氛围。收集整理已有经验,积极宣传和推广,鼓励农业高校结合行业特点,开展各种形式的助农举措。例如农业高校通过编制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指南,养殖生产技术及要点的短视频,制图书科普和科普影像等进行学术帮扶;搭建技术云平台、产业交流群等开展远程诊断、生产答疑、技术指导等“农技快递”服务;邀请院士、学术大咖等为农产品代言等运用新媒体助农;各类行业院校大有施展的才华和空间,例如提供建筑设计、规划、法务、文旅开发、医疗卫生等专业帮扶特色举措。
作者:新葡的京集团8814教授